最新消息 News

  • 【島研動向】開展「香港沿海社區研究——以馬灣為例」計劃(獲衛奕信勳文物信託資助)

    【島研動向】開展「香港沿海社區研究——以馬灣為例」計劃(獲衛奕信勳文物信託資助)

    島嶼研究網絡(香港)喜獲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撥款,將於二〇二三年九月至二〇二五十月進行一項為期26個月的研究及分享的社區歷史及文化計劃——「香港沿海社區研究——以馬灣為例」。 自1990年代初新機場計劃啟動以來,馬灣的地理和人文景觀逐漸發生巨大變革。本計劃探討馬灣這個沿海社區的特色,島研將會爬梳歷史檔案、舊記錄、老照片,及與島上居民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了解島上的島嶼景觀、社區聚落、生活文化和水陸社群之間的互動和演變,並且探究馬灣與其他島嶼和市區的連繫模式,讓我們從水路重新了解香港這個城市的島嶼本色。 With the support of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 ISNHK will launch a 26-month research and promoting project on community history and culture— A study of a coastal community […]

  • 【投稿島研】幼雜魚與蠔的啟示:「食咗個海」讀書兼試食會有感

    【投稿島研】幼雜魚與蠔的啟示:「食咗個海」讀書兼試食會有感

    撰文/黃珍盈 在《Eating the Ocean》一書中,作者Elspeth Probyn提到,「魚作為食物」(fish-as-food)所體現的,是一種避免簡化食物政治的思考方式。讀書會上,梁仕池博士也很快就提到魚作為食物的複雜性,在於今時今日,基本上已沒有人可以說自己不吃魚了——小魚被用來製作化肥、麵包,甚至是藥物,即使是純素食者也無法避免。書中又提到,考慮到水產動物的飼料轉換率比一般家禽低,即其進食同樣份量的食材能夠增加比較多的重量,依賴海洋作為食物來源是大勢所趨。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才能以可持續的方式「進食海洋」?更艱難的是,我們如何與海洋一起進食(eat with the ocean)?

  • (《明報》副刊)多元、連結、在地的島嶼研究精神——記島嶼研究網絡創辦研討會

    (《明報》副刊)多元、連結、在地的島嶼研究精神——記島嶼研究網絡創辦研討會

    原文刊載於《明報》世紀版C4,2023-3-16。 撰文/唐健朗(倫敦大學學院資訊系博士生) 二月二十六日,島嶼研究網絡(香港)在擁有強烈的象徵意味的油麻地天后廟內的油麻地書院舉辦了組織成立與主題研討會。筆者家住東九龍,在石屎森林中成長,島嶼生活乍看彷彿與我遙遠,但我仍然十分享受島嶼研究所展現的學問精神。

  • 島嶼研究網絡(香港)Logo設計

    島嶼研究網絡(香港)Logo設計

    圖文/淡水 Tam Shui 近期周山跑,一為神功二為弟子,除了為自己興趣及健康,其實老友正在開發這個項目,當然答應幫忙做平面,郊遊之餘,其實一直在了解這個項目,也在構思這個logo應如何處理。 今次對我來說,挑戰在於,應該用那個形態去表達「島」這個概念,只用幾何又會太設計太商業,一條抽像的線,又太似另一些組織,的確困擾了好一段時間⋯⋯ 「島」、「擴散」、「連結」這幾個元素,我覺得十分重要,試了不少草稿,其中一個是以中文「島」字的剪影作主軸,以平面地圖的島嶼感呈現。正所謂有山有水,「鳥」與「山」中間,仿佛有水流的立體錯覺。最後加上漣漪,象徵了「擴散」與「連結」。老友也選了這個作最終方案。 經過無限修改「島」的形狀後,決定也沿用我一貫作風,logo顏色沒有限制,隨項目之後的目的,可以不停更換,當然有建議一系列顏色及使用方法。 島嶼研究網絡仍然在初創階段,需要各方不同資源幫助,捐助養活大家又好,當個義工也好,大家有意了解更多或支持,請到其網站作更深入了解:https://isnhk.org/

  • 創辦宣言 Founding Statement

    創辦宣言 Founding Statement

    島嶼研究是一個跨學科領域,鼓勵人們以島嶼為本位的方式和角度進行研究。島嶼研究顛覆了我們習以為常的陸地中心進路、去除二元思維,藉關係來重新定義空間與距離,供我們另闢蹊徑地理解和發現島嶼。除了島嶼和大陸,島嶼研究更着重島嶼與島嶼之間的關係,以及水陸的互動。島嶼研究強調動態與聯繫,因而特別關注具型態的文化表述和物體所掩蓋之操演性實踐。因此,島嶼研究需要結集不同學科和行業的努力,包括但不限於人類學、人文學科、建築、生物、地理、生態學、技術與工程、政治學、社會學及城市規劃等,務求擴闊及深化人們對島嶼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