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andStudiesNetwork

  • 專題講座:誰的島嶼?日常、基建、跳島(免費參與,先到先得)

    專題講座:誰的島嶼?日常、基建、跳島(免費參與,先到先得)

    誰的島嶼?日常、基建、跳島 本次分享會將與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潘律教授及其兩份博士生閆龑及于濰穎,一起分享暑假期間前往日本廣島參與 Small Island Cultures Research Initiative 年會的經驗。三位分享者的研究興趣包括島嶼的文化及藝術表述、過渡空間(in-between space)、基礎設施建設和旅遊業對島嶼的影響等等。地域和田野既有重疊(海南島),日常生活實踐亦各有不同(崇明島、惠洲、瀨戶內海島嶼)。網絡將一貫邊食邊談的交流方式,在周五晚上與參與者一起 happy hour。 *此次分享會由島嶼研究網絡和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聯合舉辦。* 時間:10月20日(五)晚上6點半至8點半主持:梁寶山博士嘉賓:潘律博士(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副教授)   于濰穎女士(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   閆龑女士(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地點:黃竹坑(付款及確認留位後,將獲通知詳細地址)票價:免費參與,先到先得   **報名時需付港幣100元留座,在確認出席活動後,可全額退回。 **活動將以普通話進行,輔以廣東話** 現場名額已滿,歡迎登記參與線上直播登記連結:https://polyu.zoom.us/meeting/register/tJMqc-2vpjkpGt0X4oKFdJzlzS38fCPFJ7tt 講者介紹 潘律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副教授。目前關注島嶼研究理論以及海南島現代歷史、文本和圖像的研究。 于濰穎獨立策展人、當代藝術寫作與文化研究者。目前是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及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題為當代中國基礎設施空間與其歷史文化脈絡、視覺表徵及審美再現。 閆龑香港理工大學中國歷史與文化學系博士候選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將手工藝作為一種媒介,探索各個島嶼的特性與關係。目前的課題聚焦於海南島紡織手工藝-黎錦,並在其日常生活實踐中從時間的維度來反思現代社會的困境與可能性。

  • 【島研動向】開展「香港沿海社區研究——以馬灣為例」計劃(獲衛奕信勳文物信託資助)

    【島研動向】開展「香港沿海社區研究——以馬灣為例」計劃(獲衛奕信勳文物信託資助)

    島嶼研究網絡(香港)喜獲衛奕信勳爵文物信託撥款,將於二〇二三年九月至二〇二五十月進行一項為期26個月的研究及分享的社區歷史及文化計劃——「香港沿海社區研究——以馬灣為例」。 自1990年代初新機場計劃啟動以來,馬灣的地理和人文景觀逐漸發生巨大變革。本計劃探討馬灣這個沿海社區的特色,島研將會爬梳歷史檔案、舊記錄、老照片,及與島上居民進行口述歷史訪問,了解島上的島嶼景觀、社區聚落、生活文化和水陸社群之間的互動和演變,並且探究馬灣與其他島嶼和市區的連繫模式,讓我們從水路重新了解香港這個城市的島嶼本色。 With the support of Lord Wilson Heritage Trust, ISNHK will launch a 26-month research and promoting project on community history and culture— A study of a coastal community […]

  • 【投稿島研】幼雜魚與蠔的啟示:「食咗個海」讀書兼試食會有感

    【投稿島研】幼雜魚與蠔的啟示:「食咗個海」讀書兼試食會有感

    撰文/黃珍盈 在《Eating the Ocean》一書中,作者Elspeth Probyn提到,「魚作為食物」(fish-as-food)所體現的,是一種避免簡化食物政治的思考方式。讀書會上,梁仕池博士也很快就提到魚作為食物的複雜性,在於今時今日,基本上已沒有人可以說自己不吃魚了——小魚被用來製作化肥、麵包,甚至是藥物,即使是純素食者也無法避免。書中又提到,考慮到水產動物的飼料轉換率比一般家禽低,即其進食同樣份量的食材能夠增加比較多的重量,依賴海洋作為食物來源是大勢所趨。問題是,我們要怎樣才能以可持續的方式「進食海洋」?更艱難的是,我們如何與海洋一起進食(eat with the ocean)?

  • 「南段今昔」——南丫南文化地景教育計劃 South Lamma Then and Now—Lamma Island (South) Cultural Landscape Educational Project

    「南段今昔」——南丫南文化地景教育計劃 South Lamma Then and Now—Lamma Island (South) Cultural Landscape Educational Project

    計劃精采時刻回顧 Project Highlights 展覽 Exhibition 「南段今昔」南丫南社區相展South Lamma Then and Now: a Pop-up Exhibition 人們常喜歡以「小」來形容島。南丫島面積13.85平方公里,是長洲的5.6倍,比起由三個天然島嶼連成的青衣(10.69平方公里)還要大。在香港260多個島嶼之中排行第四。 因為地勢阻隔,使得南丫島發展出南北兩個社區。索罟灣,正是南段的中心,與北段榕樹灣一樣,設有自己的鄉事委員會、診所、警崗和街道。南丫南的海岸線變化多端,有宜居宜漁的海灣、氣勢磅礡的岩岸、水陸交接的泥灘……各個海灣的聚落,因此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 趁着天后寶誕,水陸居民聚首一堂,島嶼研究網絡(香港)特設小展,與大家撫今追昔。特設策展人梁寶山博士駐場導賞時段,歡迎𦲷臨交流。 Island is usually described as ‘small’. However, Lamma Island stands at 13.85 sq. km. […]

  • 主題讀書會:食咗個海讀書兼試食會 Themed Reading Session: Reading and Eating the Ocean

    主題讀書會:食咗個海讀書兼試食會 Themed Reading Session: Reading and Eating the Ocean

    繼首場《(女)人魚》對談後,島研網絡邀來食物文化研究學者和海洋生物研究員一起導讀「濕的民族誌」(Wet Ethnography)經典《Eating the Ocean》。梁仕池博士為該作者 Elspeth Probyn 之高足,對食品生產-消費乃至人類廢棄物都甚有研究。胡卓豪除了是南丫島民,專長是魚類品種及「魚口」研究。 是次讀書會將從書桌移師到廚房,在書香與魚腥之中進行,張口讀書和試食,從人類紀視角,探討食物的全球產銷鏈,反思人與海洋的關係。 **活動將以廣東話進行****Conducted in Cantonese** 活動過程中或會拍照或錄影以作記錄。所得之照片及影片,或會公開作宣傳及推廣之用。Photo-taking and video recording will be conducted during the activity for archival purposes. Photos and videos relating to the […]

  • 【島研會訊 ISNHK E-newsletter】

    【島研會訊 ISNHK E-newsletter】

    訂閱每月會訊 Subscribe to Our Quarterly E-newsletter島嶼研究網絡(香港)會整理當季所收集之島嶼最新情報和分享精選文章,歡迎訂閱會訊,掌握新知!Subscribe to our quarterly e-newsletter, then take advantage of the island’s news and highlighted articles collected by ISNHK!